ProName1=
Scategory=1
ProName2=PMP
Scategory=1
封神榜|長宏專案
目前位置:
首頁
封神榜
封神榜
優碩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柏全 考上 PMP 心得分享
姓  名 林柏全
班  別 東吳長宏第三十八屆台北班PMP培訓專案10/3/21
PMP考試通過日期 2010/5/10 【班別錄取率在他考取後達 4/61=7%】

優碩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柏全 考上 PMP 心得分享


我的公司是一個小型的軟體系統開發商,而我待在目前的公司已經快滿六年了,從事專案管理的職務也有兩年。

當初選擇進這間公司,是因為我認為這間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具有潛力;而沒有讓我失望的是,在這幾年,在這個特定的專業領域,這間公司的地位一直都是在國內首屈一指的企業。

問題是,公司內部的工作效率並沒有顯著提昇、利潤也沒有明顯起色,自從我擔任專案經理的兩年來,導入系統的感覺跟整天在處理客訴的客服人員沒兩樣;客戶常因為與公司內部人員的觀點不同而時有衝突,每次結案都是業務用一些手法、在客戶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況下勉強簽收。這段期間,辛苦是應該的,但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其實早在先前就大概知道問題出在哪邊:公司急著搶下客戶而未能顧及品質、簽訂合約時內容不夠詳盡、缺乏嚴謹的管理方法論。更重要的是,客戶常在執行階段擴大專案範疇,而業務也一面倒的要求我們配合客戶。結果就是,研發人員被逼著在沒有任何獎勵的情況下增加工作內容、公司未能從多餘的付出而得到更高的獲利、產品擴大的範疇雖符合客戶要求卻未能兼顧品質。最後的結果就是:專案經理做牛做馬,卻兩邊不是人。

問題是,就算我們知道原因,卻無法提出一個適當的解決方案。

直到去年年底,我們和一家大型系統商合作,將系統整合後導入客戶端,而這家公司的專案經理,雖然並非100%了解我們公司產品的特性,但他的專業卻著實令我印象深刻:說話非常具有說服力、六重限制的控管恰到好處、而且還有一套很完善的系統導入方法論、以及大量的表單格式。在那合作的幾個月,我學到了很多應該要被糾正的觀念與作法,後來在閒聊的過程中,我才知道他們公司有一個部門,那就是「PMO」。

其實PMO與PMP這兩個名詞,我在幾年前就聽說過了,但不太了解這個部門與證照到底是在做什麼。在主管與同事的鼓勵下,我開始研究考取PMP證照的必要性。

我並非學歷主義或是證照主義者,簡單地說:我不喜歡為了考試而念書。我希望的是在考證照過程中,能夠真的讓我學到對實務有幫助的東西。例如TOEIC,我不希望我能獲得的報酬就是800分還是900分的成績單,而是在準備的過程中,能夠真的讓我提高英文的實力,甚至,我更希望能夠在準備的過程中獲得「學英文的樂趣」。後來在已離職同事的建議下,他們推薦我到長宏來上課(他們過去在長宏的幫助下考過PMP第三版),而我也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報了名。

在長宏這不算長的兩個月裡,雖然僅僅花了48個小時在上課,但我的收獲卻遠超過講義與PMBOK裡面所給的。講師群都是來自各個不同實務界的菁英,他們從實務經驗而濃縮的小故事,都打破了我目前工作的態度與作法。而我在這段期間也特別積極,將許多專案管理計劃書與專案文件的格式,套用到我目前正在執行中的專案,雖然並未真正於實務上執行,但也加深了這些文件的印象。

而我這段期間的念書方法,有幾項是我覺得還挺有效率的:
1. 課前一定要預習(時間不夠寧可不複習上一堂課的內容)
2. 上課要非常認真聽講(一定要把講義的每一字句搞懂)
3. 做完題目後搭配長宏心法
綜合以上三個要素,加上這段期間我都提早兩個小時起床唸書,直到考試為止,我都沒有用到所謂的大塊閉關時間,也從來沒有在緊張,只知道我一定會順利考到,一整個就是自我感覺良好XD。

分組讀書會也很特別。我原本是那種「書就自己念,幹嘛跟別人一起讀?」那種觀念的人,但說真的,離開學校那麼久,早已忘記那種獨自拼命念書的那股衝勁,讀書會的存在,讓大家彼此互相分享實務經驗、互相鼓勵,進而激發讀書的動力,這些事實證明了讀書會這個機制相當出色。而長宏所提供的服務也非常完善,這真的是像我這種考前被PMI稽核的人才能有的體悟。依照教練的指示,從履歷送審、被稽核的文件資料,都能在段時間內準備完畢,加上過去前輩們的經驗,也使得PMI讓我稽核一天就順利過關,加上考上之後的RENEW PDU機制,整個流程下來,覺得長宏這套「組織流程資產」真的很驚人!

現在已經考上PMP,但我並沒有感到特別喜悅,因為真正的責任才正要開始。如何分析公司內部流程的缺陷、如何改善,我相信這都不是憑我一個剛考上PMP的菜鳥,能夠在短時間內就達到良好效果;但至少我可以先從自己做起,改變自身過去的處理態度與習慣,然後再設法正面積極影響他人。

最後,真的很感謝長宏的講師群、雅惠教練以及同組的成員們,有你們的支持,我這一路走來都很順利、也很快樂(基本上我唸書很少是會快樂的XD)。希望能夠在未來,我們能夠在其他地方繼續像這樣,相互支持、相互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