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李柏勳
班 別 東吳長宏第八十五屆台北班PMP培訓專案_13/5/19
PMP考試通過日期 2013/7/10 【班別錄取率在他考取後達 59/74=80%】
|
甲山林建設 李柏勳 考上 PMP 心得分享
感謝長宏建立的學習流程,建立主動及被動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習的效果,感謝教練的用心及組員的有心,在準備的過程中不孤單。
受訓一個半月後的第10天取得PMP證照,我認為取得受訓證明只是代表學習過正統的專案管理方法,不代表可以馬上管好專案,而論PMP對實際專案的幫助,我會說PMP不會讓工作變得輕鬆,甚至讓工作量變多,但運用得當卻是會讓專案更容易執行與成功,也更容易滿足利害關係人的期望,而這個成功的方法是可以被複製的,這才是PMP的價值所在。
也許很多人會說過去沒有導入PMP的案子也是照樣能結案,但憑心而論,案子是只要完成就算成功嗎?有如期如質如預算嗎?間接花了多少公司資源?老是見招拆招、有火滅火?有發揮團隊成員的力量嗎?留了哪些經驗回饋給公司?客戶、鄰居、老闆、各部門、廠商等都是案子的利害關係人,大家的滿意有及格嗎?
以上種種都是PMP考量內的問題,也常是做專案的人嫌煩的事,所以還是回歸到心態,到底有沒有想做好,還是只要讓專案過關就好,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沒調整好心態就導入PMP做專案是行不通的,但也許懂得在適當時機使用某些適用的技術或工具卻可以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我想這也是我會來參加外訓的最大原因吧!有步驟的改變是比較可行的方式,畢竟PMP也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企業環境因素與組織流程資產的重要性。
受訓時的讀書會制度是可發揮學習綜效的好辦法,與團隊共同學習就是一種加成學習,每個人都在學習,透過分享可以讓團隊變成個人的分身,發揮學習的綜效,而在互動溝通的過程中融入多元的觀點及見解,在找出共識的過程中,因已經過反覆的討論,除了挑戰自身的意義結構是否需重組外,更可強化意義結構彼此的聯結,不斷持續學習以累積數量,除了原有的知識技能在實務應用上,因學習曲線法則而更熟練更省成本(時間),更能結合新的知識技能真正內化到大腦裡,以上就是提升內化的質與量的過程。
綜合以上,現階段在腦海中建立PMP系統性的架構理論,在執行時以實務經驗加強記憶網絡的串連,以PMP觀念持續改善專案管理品質,建立實質可行的制度,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