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分析利害關係】做有價值的商業分析|長宏部落格|長宏專案
目前位置:
首頁
長宏部落格
長宏部落格
1558
【商業分析利害關係】做有價值的商業分析

【商業分析利害關係】做有價值的商業分析

辛辛苦苦做到一半的專案突然被中斷,這種狀況你是否也似曾相識?專案會被取消,一定是我們在做一件不需要、可行性不高的事,造成如此結果的最根本問題,就是因為沒先做商業分析!

專案啟動前要先做正確的判斷
甫晉升台灣西思艾工程總監的張菀芯,已在軟體業打滾多年,曾經做過Engineer、SA,也做過Project manager,不管身處什麼位置,唯一不變的是,在專業知識的提升上她從不懈怠。

對於「商業分析師」這個職稱,張菀芯打趣地說,其實早在多年前還有一顆新鮮的肝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當時公司真的有一群人的工作Title就叫BA,公司的專案通常都會先讓他們進行商業分析。」那時張菀芯雖擔任Engineer,但偶爾也會參與BA的工作,從專案管理一路學到商業分析手法,她認為,對於專案的成功與否,商業分析師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般來說,PM一定要經過Sponsor(發起人,贊助者)簽准專案章程,才能正式啟動專案,而這份章程所涵蓋的資訊,必須足以讓掌握生殺大權的Sponsor下正確決策,於是其中的內容一定會參考一份Business case(商業企劃案),這份企劃案是BA在專案開始前所撰寫,包含了對問題∕機會的評估、企業組織現況的分析以及對將要啟動的專案所進行的可行性分析……等,為的就是幫助Sponsor判斷這個專案是不是值得做,張菀芯也強調,這不僅是專案啟動的重要參考文件,如果有任何人懷疑專案的價值,都能拿它去說服別人。

連沒有說出口的需求也能找到
張菀芯提到學習商業分析後在另一個思維上的明顯差異,是在「需求」上。要把東西做對,就必須先了解需求,以前她只專注「蒐集需求」,但在蒐集之前,這些需求要從哪裡來反而才是關鍵,「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的User通常是在跟你鬼打牆,甚至更慘的是你根本找不到你的End user。」

利害關係人有百百種,有些人的意見可能只存在腦海裡,面對這種隱性想法,張菀芯現在已懂得如何去引出這些需求(Elicit requirement),例如:運用視覺化的東西或藉由問答方式讓他們想法更明確,接下來再進一步使用模型(Model,指任何可以分析需求的圖、表或結構性文字說明)分析每個需求,將其轉換為專案的重要投入。

張菀芯舉例:曾經她公司在開發某系統,很多使用者都有購買這些功能,但使用率卻很低,分析後發現是因為這個系統需要使用者到另一個系統Key in資料,而這些資料又是來自另外一個也有購買此系統的單位,因此在評估決定將該單位資料連結進來後,為了廣納各方需求,便開始找團隊成員做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找系統專家進行促進研討會(Facilitated workshop),讓想做的東西更明確,接下來再開始利用多種模型去勾勒,方便後續跟美國的團隊及使用者確認。張菀芯說,「我們的客人通常無法很直接地表達意見,但當他們看到視覺化的東西就會更有感覺。」

要學起來就不能只當工作手法
停不下來的張菀芯,總能透過知識學習讓自己保持高精實度,其中的秘訣正是把所學融於生活中。她說道,就像商業分析並不是只有掛著商業分析師職稱的人會做,其實每個知識手法,也都能在生活中應用。

在工作上,除了強化自身的工作方法外,面對不像她一樣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團隊成員,張菀芯也傾囊相授,訓練他們可以做到跟她一樣的事情,「以前我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式可以引導他們,但利用商業分析方法論去對他們做培訓,就能更清楚且有系統地去介紹。」

在人生中,她同樣努力實踐所學,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更聰明地做事,張菀芯認為,實用的手法包含了許多內容,只要能用上一部分,那麼這次的「學習」就是一個有價值的專案!

文章來源:《專案經理》2018年6月號 創業4.0 破壞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