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只有熱忱並不夠,少了正確觀念,再怎麼努力,最終可能還是以失敗收場。曾任台灣國際專案管理師協會理事長、擁有多年風險管理實務及授課經驗的袁明義分享,新手老闆在創業前期若能掌握基本的風險觀念,便能有效避免危機的發生。
中小企業常見的2種創業類型
技術領先
特色:創業者大多來自於技術研發人員,因為擁有業界比較資深或領先的技術能力,所以挾技術能力帶槍自立山頭。
忽略風險:往往忽略市場、財務與營運風險(缺乏市場眼光、財務基礎以及營運能力),初期技術上雖然領先,一旦資金燒完,後期的市場、財務、營運管理跟不上,通常公司很難活過三年。
業務領先
特色:創業者大多來自資深業務人員,握有累積的客戶關係,自帶小金庫創業, 與原公司互別苗頭。初期通常以低價搶占市場,確保營收,相對存活期能拉長。
忽略風險:業務背景的經營層可能忽略技術發展與營運風險,一旦新的競爭對手出現,公司沒有新產品可以持續上戰場,或是無法提升產量,降低成本持續打價格戰,經營的危機也就跟著出現。
企業成功或失敗,取決於風險管理
袁明義分享,20世紀末手機與筆電正興起, 鋰電池技術自然成為市場寵兒。當時他加入了一家新創業的鋰電池開發公司,公司的主要經營團隊來自工研院的一群博士研究員, 是工研院最新技術轉移的一個項目,也就是上述提到技術領先的創業類型。公司主要資金來自一家大型資產公司,短期資金也不虞匱乏。有技術、有資金,前景一片看好,未上市股價還曾一度飆上百元。然而公司量產化的營運能力出了問題,一直無法提升生產效率,成本無法壓低,苦撐5年後,因為大陸製造能力趕上,在市場低價競爭之下,不幸被淘汰出局。
但袁明義過去任職的另一家電子零件製造商命運可就大不相同了。該公司的主要經營層是業務出身,之前曾在美商電子零件製造公司擔任資深業務主管多年,手上擁有一批關係良好的供應商以及客戶名單。創業之初, 先成立貿易公司,利用既有的供應商供貨, 再加上小公司人員少,管銷成本遠低於之前的美商公司,所以對客戶來說具備價格優勢,相對也就順利搶下了一部分的市場份額。
然而隨著市場脈動的變化,該經營層深知公司單靠目前的經營模式無法支撐下去,要持續存活必須擴大經營才行,所以在有效的風險考量之後,決定從外部聘用人才,克服公司發展瓶頸,相繼成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與生產工廠,並導入持續改善機制。一路走來近20年,雖然有些許跌跌撞撞,但因為經營層具備較全面的風險認知,所以該公司目前已經進入了該業界領先團隊的一員,公司規模也持續穩定發展中。
五面向考量風險 創業更全面
創業者通常挾著自身的優勢出發就容易忽略企業發展的全面性,造成無法儘快補強相對的弱點。袁明義提醒,創業者可以利用辨識風險的小工具「提示清單(Prompt list)註1」來提升全面性風險思考能力。
例如:從TECOP─技術面(Technique)、環境面(Environmental)、商業面(Commercial)、營運面(Operational)、政治面(Political)列出風險考量的架構,就是很好的展開方式,若能在創業前就先列好這五大面向,並邀請有意參與創業的夥伴一起進行風險評等,對較高度的風險事先準備好風險回應策略,同時制定適當的退場機制,相信就算遇到最糟的情況,也能保有下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不會全盤皆輸。
註1:提示清單(Prompt list)是一份預先定義好的風險分類清單,若將創業視為一個專案,藉由此清單可辨識出專案個別風險,也可當作對於專案整體風險來源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