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分析實務案例】瞻前顧後 才能確保專案成功|長宏部落格|長宏專案
目前位置:
首頁
長宏部落格
長宏部落格
2105.5
【商業分析實務案例】瞻前顧後 才能確保專案成功

【商業分析實務案例】瞻前顧後 才能確保專案成功

「老闆、客戶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如果這是你的工作原則,綜觀整體面,有可能你正在浪費資源做沒有效率的任務。同樣地,一個新專案不能說做就做,而是要先確定它可以創造價值或解決問題,這正是商業分析師的主要工作。

和企業方向一致 做真正該做的事
在電信業走跳了25年的蔡秋錫,目前任職於知名電信公司,歷經多個大型專案,不僅擅長專案管理,也對商業分析的應用深有感觸,他分享了一個經典的例子:手機從1990年出產的黑金剛開始,隨著時代演變,雖2005年機體變小,功能增加,但仍有人發現螢幕太小、鍵盤太大的問題,於是生產了一個跨世代的產品:iPhone。誰能想到在2006年曾經瀕臨破產的一家公司,在這個產品推出後,竟能一夕翻身?從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行,蘋果的市值一路從10塊到如今(2017)的176塊,光從股票角度看,它的市值成長和獲利效率都非常驚人。一位商業分析師真正的價值所在,就是解決問題、創造機會,這個例子的幕後功臣賈伯斯,恰恰體現商業分析的精神所在,能夠看見別人沒看到的市場,選擇對的專案,做真正該做的事,才有意義。

蔡秋錫也提到,找到對的專案當然不是一蹴可幾的,在寫企劃案之前就得下不少功夫,其中不可疏漏的一點就是必須跟公司的方向一致。每個企業組織一定都有自己的目的(Goals)和目標(Objectives),「當你的想法與企業期望的路線背道而馳,就算做再多也是被嫌棄。」因此,蔡秋錫在公司做每件事情時一定會先掌握組織現況,並藉此衡量公司現有能力和要解決問題(或創造機會)所需的能力是否有差距,而中間的落差,就是所謂的「商業需要(Business needs)」,這些應補足的能力,就是我們需啟動新專案來達成的。

分析利害關係人 熟知需求的動向
接下來為了促進專案成功,商業分析師必須協助了解需求,但在這之前,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先摸清所有利害關係人,蔡秋錫舉例說,就像一般民眾到電信公司,會做的就是買手機、續約、辦門號開通,如果想從使用者角度了解這些流程的完善需求,就應該以他們會接觸的部分來詢問意見,而不是直接談系統面,否則錯誤的溝通方式最後可能還會引來抱怨。

蔡秋錫指出,通常自己負責的案子相關人數都不少,不同事業群的核心人員加總有50幾人,若再包括底下的廠商和基層人員,大概會超過500人,這時就必須詳細分析,了解每個關係人的特性、將他們分類等,才能知道對每個人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溝通方式。


等需求的了解告一段落,到了專案開始進行的期間,商業分析師的最大使命,就是幫專案經理一一追蹤那些被引出來、被記錄的所有需求是否有被滿足,蔡秋錫強調,每個專案都有一定的期程,沒人能保證在這期間每個需求都不會改變,所以當需求有任何變更時,都必須被詳實記錄。

後期評估工作 為專案做完美收尾
最後當專案即將完成前,要交付的成果是否可達到允收的標準,亦是商業分析要協助確認的工作之一,蔡秋錫分享,例如:他的優化帳務系統專案,在系統上線前需要經過一連串的詳細測試,雖商業分析師並不是真正去做測試的人,但是會針對測試的結果去做評估,看是否已達標準,若沒有問題,就能回到專案經理手上,準備結案。

至於系統上線、專案順利結案後,雖然專案經理已經結束任務,但商業分析師仍會持續做長期的績效評估,並協助回饋需要完善的地方。蔡秋錫說,透過專案管理與商業分析手法的搭配,公司優化後的帳務系統,在上線後持續監控了一個月,真的沒有出現任何系統中斷問題,CPU使用量也大幅減少。有了專案開始前、結束後實質的評估資料,替專案瞻前顧後,他更能夠驕傲地跟老闆回報專案的確非常成功!



文章來源:《專案經理》2018年6月號「創業4.0 破壞性創新」